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一次导致大风的暖区飑线后侧入流分析
桑明慧, 竹利, 沈晓玲, 张春艳, 左骏
干旱气象    2024, 42 (1): 84-94.   DOI: 10. 11755/j. issn. 1006-7639(2024)-01-0084
摘要67)      PDF(pc) (32177KB)(472)    PDF(mobile) (32177KB)(8)    收藏
长生命史飑线极易造成大范围灾害性大风天气,研究其结构及其维持机制对灾害性大风天气
预报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浙江地面加密观测和雷达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
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再分析资料及高分辨率模式模拟结果对2018年3月4日江南地区出现的
一次造成大风的暖区飑线后侧入流进行分析,探讨飑线维持机制。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南支槽前高
低空一致西南气流的暖区环境中,环境具有0~6 km中等到强垂直切变、高对流有效位能、中层和近地
面有明显干区的特征;3 h负变压异常指数对此次过程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飑线表现为“TS”结构,
但层云区相对较窄;反射率因子核位于中层径向辐合下方下沉气流中。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后侧入流
及下沉气流在系统内部、后部分别强迫出逆时针和顺时针垂直环流,构成了飑线最主要结构特征;后
侧入流紧靠系统后缘而位于对流层中层,促使上升气流由倾斜转为垂直;此后后侧入流远离系统,与
低层出流合并持续抬升暖湿空气,后侧入流与前侧入流的协同作用有利于飑线维持更长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连续两次飑线大风成因对比分析
竹利,卢德全,廖文超,郑淋淋
干旱气象    2021, 39 (5): 796-80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1)-05-0796
摘要468)   HTML326)    PDF(pc) (14305KB)(1931)    收藏

采用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对2018年5月16日江苏省北部的连续两次飑线过程进行综合观测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飑线过程在相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不同环境场中产生,大别山背风坡的背风波扰动是这两次飑线的共同触发机制。(2)两次过程的雷达回波图上均有后部入流急流和中层径向辐合特征,第一次过程的后部入流急流强度更强、高度更高,中层径向辐合的强度更强、厚度更厚,环境风垂直切变的差异是两次飑线组织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3)在CAPE值相近条件下,第一次过程的整层水汽更丰富、垂直风切变更强、垂直切变伸展高度更高,导致第一次飑线对流系统发展强度更强。(4)两次飑线大风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不同,第一次飑线的后部入流急流引导中高层(5~8 km)干暖空气下沉并入侵风暴体,促使其降水粒子强烈蒸发并形成冷池,同时引导高层动量下传产生强烈的出流气流,最终导致地面大风的形成;而第二次飑线后部入流急流引导中低层(3~5 km)干冷空气入侵对流系统,形成冷池和地面大风。(5)第一次过程环境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形成的飑线组织结构特征,更有利于降水粒子强烈蒸发形成更强的冷池和下沉气流,致使第一次飑线地面大风较第二次飑线更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